责任链模式在我们的各种框架中有非常多的应用,比如web容器中的filter,netty中channelpipleline等等,这里我们来看一下:

创建多个对象,使这些对象形成一条链,并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,直到链上的某一个对象决定处理此请求。

避免请求发送者与接收者耦合在一起,让多个对象都有可能接收请求,将这些对象连接成一条链,并且沿着这条链传递请求,直到有对象处理它为止,这就是职责链模式。

​ 在职责链模式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客户提交请求后,请求沿着链往下传递直到有一个处理者处理它,在这里客户无需关心它的请求是哪个处理者来处理,反正总有一个处理者会处理它的请求。

​ 在这里客户端和处理者都没有对方明确的信息,同时处理者也不知道职责链中的结构。所以职责链可以简化对象的相互连接,他们只需要保存一个指向其后续者的引用,而不需要保存所有候选者的引用。

​ 在职责链模式中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增加或者更改一个处理者,甚至可以更改处理者的顺序,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。处理灵活性是增加了,但是有时候可能会导致一个请求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处理,它会被放置在链末端,这个既是职责链的优点也是缺点。

责任链模式UML图.png
责任链UML图

Handler: 抽象处理者。定义了一个处理请求的方法。所有的处理者都必须实现该抽象类。
ConcreteHandler: 具体处理者。处理它所负责的请求,同时也可以访问它的后继者。如果它能够处理该请求则处理,否则将请求传递到它的后继者。
Client: 客户类。

public class ConcreteHandler extends Handler
{
  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(String request)
    {
        if(请求request满足条件)
        {
            ......  //处理请求;
        }
        else
        {
            this.successor.handleRequest(request); //转发请求
        }
    }
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