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简述 JVM 垃圾回收原理

 目前 Java 虚拟机的主流垃圾回收器采取的是可达性分析算法。这个算法的实质在于将一系列 GC Roots 作为初始的存活对象合集(live set),然后从该合集出发,探索所有能够被该集合引用到的对象,并将其加入到该集合中,这个过程我们也称之为标记(mark)。最终,未被探索到的对象便是死亡的,是可以回收的。

一般而言,GC Roots 包括(但不限于)如下几种:

  • Java 方法栈桢中的局部变量;
  • 已加载类的静态变量;
  • JNI handles;
  • 已启动且未停止的 Java 线程。

垃圾回收的三种方式

  • 清除
  • 压缩
  • 复制

java分代垃圾回收

当 Eden 区的空间耗尽了这个时候 Java 虚拟机便会触发一次 Minor GC,来收集新生代的垃圾。存活下来的对象,则会被送到 Survivor 区。前面提到,新生代共有两个 Survivor 区,我们分别用 from 和 to 来指代。其中 to 指向的 Survivior 区是空的。当发生 Minor GC 时,Eden 区和 from 指向的 Survivor 区中的存活对象会被复制到 to 指向的 Survivor 区中,然后交换 from 和 to 指针,以保证下一次 Minor GC 时,to 指向的 Survivor 区还是空的。Java 虚拟机会记录 Survivor 区中的对象一共被来回复制了几次。如果一个对象被复制的次数为 15(对应虚拟机参数 -XX:+MaxTenuringThreshold),那么该对象将被晋升(promote)至老年代。另外,如果单个 Survivor 区已经被占用了 50%(对应虚拟机参数 -XX:TargetSurvivorRatio),那么较高复制次数的对象也会被晋升至老年代。总而言之,当发生 Minor GC 时,我们应用了标记 – 复制算法,将 Survivor 区中的老存活对象晋升到老年代,然后将剩下的存活对象和 Eden 区的存活对象复制到另一个 Survivor 区中。理想情况下,Eden 区中的对象基本都死亡了,那么需要复制的数据将非常少,因此采用这种标记 – 复制算法的效果极好。

针对新生代的垃圾回收器共有三个:Serial,Parallel Scavenge 和 Parallel New。这三个采用的都是标记 – 复制算法。其中,Serial 是一个单线程的,Parallel New 可以看成 Serial 的多线程版本。Parallel Scavenge 和 Parallel New 类似,但更加注重吞吐率。此外,Parallel Scavenge 不能与 CMS 一起使用。针对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也有三个:刚刚提到的 Serial Old 和 Parallel Old,以及 CMS。Serial Old 和 Parallel Old 都是标记 – 压缩算法。同样,前者是单线程的,而后者可以看成前者的多线程版本。CMS 采用的是标记 – 清除算法,并且是并发的。除了少数几个操作需要 Stop-the-world 之外,它可以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进行垃圾回收。在并发收集失败的情况下,Java 虚拟机会使用其他两个压缩型垃圾回收器进行一次垃圾回收。由于 G1 的出现,CMS 在 Java 9 中已被废弃[3]。G1(Garbage First)是一个横跨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器。实际上,它已经打乱了前面所说的堆结构,直接将堆分成极其多个区域。每个区域都可以充当 Eden 区、Survivor 区或者老年代中的一个。它采用的是标记 – 压缩算法,而且和 CMS 一样都能够在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并发地进行垃圾回收。G1 能够针对每个细分的区域来进行垃圾回收。在选择进行垃圾回收的区域时,它会优先回收死亡对象较多的区域。

设计一个秒杀系统,主要的挑战和问题有哪些?核心的架构方案或者思路有哪些?

秒杀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

总体上来说,秒杀发生的时候,因为同一时间大量用户交易的涌入系统,秒杀系统主要面临如下挑战:

1、高并发读

2、高并发写

流量的激增,很可能会导致如下的问题

1、网络带宽耗尽

2、服务器资源,包括cpu、内存等耗尽

3、数据库瘫痪

4、高并发写下的数据一致性

架构方案和思路

高性能。 秒杀涉及大量的并发读和并发写,因此支持高并发访问这点非常关键。需要重点设计数据的动静分离方案、热点的发现与隔离、请求的削峰与分层过滤、服务端的极致优化这 4 个方面。

一致性。 秒杀中商品减库存的实现方式同样关键。可想而知,有限数量的商品在同一时刻被很多倍的请求同时来减库存,减库存又分为“拍下减库存”“付款减库存”以及预扣等几种,在大并发更新的过程中都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。

高可用。 现实中总难免出现一些我们考虑不到的情况,所以要保证系统的高可用和正确性,我们还要设计一个 PlanB 来兜底,以便在最坏情况发生时仍然能够从容应对。

从架构设计原则上说,需要做到

1、数据要尽量少

所谓“数据要尽量少”,首先是指用户请求的数据能少就少。请求的数据包括上传给系统的数据和系统返回给用户的数据(通常就是网页)。

2、请求数要尽量少

用户请求的页面返回后,浏览器渲染这个页面还要包含其他的额外请求,比如说,这个页面依赖的 CSS/JavaScript、图片,以及 Ajax 请求等等都定义为“额外请求”,这些额外请求应该尽量少。因为浏览器每发出一个请求都多少会有一些消耗,例如建立连接要做三次握手,有的时候有页面依赖或者连接数限制,一些请求(例如 JavaScript)还需要串行加载等。另外,如果不同请求的域名不一样的话,还涉及这些域名的 DNS 解析,可能会耗时更久。所以你要记住的是,减少请求数可以显著减少以上这些因素导致的资源消耗。

3、路径要尽量

短所谓“路径”,就是用户发出请求到返回数据这个过程中,需求经过的中间的节点数。

4、依赖要尽量少